当前位置:中国傩文化网 / 著作推介 / 正文 /
正文
(更新时间:2024/2/16)

《中国影戏民俗属性及其戏剧化研究》

 

 

作者:陈旭龙

字数:325千字

出版单位: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4年2月,第1版

定价:88元

 

目  录

001 绪论

 

007 第一篇 影戏中蕴含的古代中国价值观

 

010 第一章 中国民间影戏的起源

011 第一节 唐代的俗讲说唱

016 第二节 宋代盛行于勾栏瓦肆的商业演艺

021 第三节 明清时期戏曲的蓬勃发展

026 第二章 影戏构成元素的多元表现

027 第一节 与剪纸相关的纸影制作

030 第二节 走马灯与影戏表演

032 第三节 手技、手影、傀儡戏与影戏

035 第四节 巫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转化

036 第五节 与道教相关的中国民间信仰

043 第三章 中国影戏的传播与分布

044 第一节 依长城分布的中国影戏

046 第二节 影戏在国内的传播

049 第三节 影戏的向外传播

051 第四节 按地域分布的“七大影系”

070 第四章 影戏的民俗文化特征

071 第一节 古代中国价值观构建对影戏的影响

079 第二节 各地影戏的民俗化表演程式

107 第三节 影戏班社的祖师崇拜

110 第四节 影戏班社内部的禁忌与隐语

 

115 第二篇 中国影戏戏剧形态研究

 

118 第五章 程式化的影戏表演与班社组成

119 第一节 影戏与情境表演

121 第二节 影戏的班社组成与程式化表演

129 第六章 中国影戏剧本形态

130 第一节 口头程式化的无本模式

133 第二节 提纲化的戏路与桥本

137 第三节 不断发展的影卷

159 第七章 影戏的角色行当

160 第一节 民间信仰映射下的中国影戏角色行当

170 第二节 三大影系对传统角色行当的继承与革新

179 第八章 影具造型特征及其雕刻制作

180 第一节 以关中皮影为代表的秦晋影系

188 第二节 以驴皮为料的滦州影具

198 第三节 粗犷古雅的山东影人

201 第四节 精于绘制的江南皮影

203 第五节 多元化发展的川鄂滇影系

210 第六节 由纸影转化至现代影型的湖南影戏

214 第七节 源自潮州影系的台湾影具

217 第九章 影戏的声腔念唱与伴奏

218 第一节 作为板腔体源起的秦晋影戏

231 第二节 滦州影与掐嗓演唱

239 第三节 两人台表演的山东影戏

241 第四节 海宁影戏与海盐腔

242 第五节 多元发展的川鄂滇影戏

245 第六节 平江影戏唱词的方言化特点

248 第七节 以潮州调演唱的台湾影戏

252 第十章 影戏表演的空间场域转化

253 第一节 早期影戏表演的空间场域

260 第二节 院团国有化对当代影戏产生的影响

263 第三节 文旅融合下的影戏表演

270 第四节 台湾影戏进入校园教育的探索

274 第五节 湖北云梦影戏茶馆

 

279 后记

 

 

作者简介

陈旭龙,男,汉族,籍贯甘肃定西,法学学士,就职于白银市平川区经济合作局。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民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与保护。

发表论文《甘肃省白银地区陶瓷发展史略》《黄金家族的荣耀:甘肃省白银地区蒙古族后裔族群历史文化研究》《甘肃省陇中地区“官神”信仰的源流、表现与民俗文化内涵》等。著作《行走于田野之上:甘肃省陇中民间艺术考察》(2021年)。

创作民族志影片《傩在人神之间:甘肃省陇中傩文化调查》(入围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2023年年会学术成果推优活动学术单元);《乡音:行走的戏班》(荣获第三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双年展(CMEFF)银奖)。

 

内容简介

作为自明清以来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影戏,其存在的基础便是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紧密结合。这种由民间信仰发展而来的戏曲形式,最初的表现具有诸多仪式化特征。随着中国戏曲体制的不断完善,影戏在吸收各地方民间曲艺形式后,与之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自身。《中国影戏民俗属性及其戏剧化研究》紧紧围绕中国影戏的民俗性与戏剧化特征展开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影戏在近现代如何实现仪式属性的不断弱化和戏剧性不断增强的转变。

全书内容翔实丰富,针对性强,具有较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本书适合戏剧专业师生,也适合广大影戏研究者、爱好者阅读与收藏。

 

附:《中国影戏民俗属性及其戏剧化研究》序言

岭东科技大学 邱一峰

 

影戏是一种日渐式微的民间表演艺术,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在文化的夹缝中求生存,令人唏嘘,格外不舍。影戏具有悠久的文化源流,有丰富的民俗内涵,有精致的工艺技巧,有精彩的戏曲内容,有多元的地域色彩,历来在民间各地,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密切的关联性,

在民俗文化的发展中也曾占有一席之地。对影戏的发展,历来有“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传播于明清”的说法,既带有巫文化的神秘色彩,又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还为社会大众在休闲时提供娱乐表演欣赏,是多样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影戏作为偶戏的一支,通常与地方戏曲生态紧密依存,可说是具体而微的大戏形式,但灵活性更高。其造型、材质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剧目、曲调也多与戏曲一致,再加上风土民情的渲染,而有影系流派的差异。中国幅员广阔,孕育了各地丰富的文化色彩,就影戏流传的脉络而言,以

及造就其成型的艺术元素,增添了中国影戏斑斓缤纷的多样面貌。从旭龙兄本书的整体架构观之,由古代中国传统价值观切入,包含影戏起源、构成元素、传播分布及文化特征等,观照的面向颇为完整;而戏剧形态则兼顾表演程式、脚色行当、剧本形态、影具雕刻、唱腔音乐和空间场域等各种特征,犹如一部中国影戏各流派集大成的阶段性成果,体大思精,鞭辟入里,读之不禁赞叹连连,实为当代中国影戏研究之综合宝典,可提供给后续研究者宝贵的材料基础。

笔者生长于中国台湾,就读研究所时因导师曾永义教授的牵引,让笔者一脚踩入皮影戏的世界,进而有机会一窥堂奥,探索影戏源流与发展,以及影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传播与发展,并观察现代文化生态对影戏展演的影响。令人感叹的是,原本就处于传统表演艺术范畴边缘,小众、弱势的皮影戏,在后继无人的残酷现实下,台湾地区如今传统戏班只剩三团勉力支撑。而如何能保存、传承这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如何运用政府政策及企业资源为影戏表演提供新的舞台?这需要集思广益,或许也能从文化创意的角度获得启发。

有感于旭龙兄对影戏的深入研究,本书中展现了全面性的考察与论述,实为本领域近年难得一见的著作,尤其关注皮影戏的主题极为冷门,非有坚定热忱之功无以开展论题,其精神毅力令人叹服!笔者作为过往曾经研究皮影戏的学者,很荣幸受到旭龙兄青睐,仅以短文陈述支持之浅见,聊表心意,盼请海涵、笑纳幸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