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日至6日,由昭通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办的端公戏专题培训班在昭通市委党校开班,来自永善、威信、镇雄、大关、永善、鲁甸、绥江等7个县的80余位端公戏传承人参加了培训。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从事端公戏调查研究近40年的王勇受邀作为授课专家进行授课。
授课现场
昭通端公戏202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我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威信县罗氏端公展示的老面具——灵官
永善县陶氏端公“开脸”化妆的“王灵官”
端公戏为民间祭祀戏剧,由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移民传入昭通,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存昭通端公戏,不仅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体系,且表现形式多样,在冠以“端公戏”的名称之下包含了“庆菩萨戏”“庆坛戏”“傩愿戏”“阳戏”“梅山戏”“打醮戏”“还钱戏”等七种。端公戏的存在,与乌蒙(今昭通)有直接关联,没有乌蒙山区的人文厚土,便无今天的昭通端公戏。可以说,昭通是端公戏的第二故乡。
威信县罗氏端公表演的《收蚩回营》
王勇先生点评各坛班的精彩表演
王勇以《遗世奇珍、文化瑰宝──昭通端公戏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当代思考》为题进行讲授。分别就昭通端公戏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表演形态、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进行了详细讲解。王勇认为,昭通端公戏具有“外生土长”的特点,是随着历史上汉族移民的足迹传到昭通,呈现出来源广泛、多元并存状态。
端公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其表现形态本身非常复杂和特殊,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与众不同的形式呈现。如果戴着固化的戏剧概念的有色眼镜去看,习惯以通常的戏剧表现形式去关注,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从昭通端公戏的内生形态和表现形式以及戏剧化的差异所呈现出来的完整程度,大体表现为相对存在的三种形态:萌芽状态的端公戏“出角色”,演出形式完整但风格迥异的“耍戏”和“正戏”。“耍戏”是端公戏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因为表演比较随意,内容比较接地气,言语粗俗,也被称为“臊坛戏”“春戏”等。“正戏”是端公戏的主要构成部分,具有祭祀和艺术的双重属性。“正戏”中已经呈现出唱、念、做、打俱全,生、旦、净、丑齐现的较为完整的戏曲表演形式,且多为大戏甚至连台本戏。在现代的时空里,端公把原始和现代,神幻和现实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场域,呈现出一种立体交织的表现状态,表现出“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的特点。
目前端公戏的传承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如其是处于自生自灭、无序发展的状态,已出现萎缩、简单化的不良趋向,研究队伍薄弱、保护乏力和宣传、传播力度不够等。今后需要在端公戏保护方面摒祛急功近利思想和机会主义的短视做法,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大剧目的挖掘、整理和演出力度,制定保护条例,加强非遗保护申报和宣传、推介工作。
王勇先生专题讲座
学员观看王勇近年来加工导排的端公戏《采木画梁》《支更守营》《灵官镇台》等剧目
培训演出闭幕合影
本书为《中国傩戏学文献资料丛编》之《近现代报刊卷》,搜集、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中文报刊中的傩戏新闻报道及学术文章,为傩之考辨、傩戏发展生态、中外傩文化交流等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史料。
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