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冷水江傩文化研究基地创建于2007年5月,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发展的第一个立足基层的团体会员单位,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梅山傩戏”。这种傩戏主要保存在湖南中部的古“梅山峒”核心区域,即今天的新化、安化、涟源、隆回和冷水江等县(市);而冷水江作为一个1969年新设、国土面积才439平方公里的县级市,民间保存的《搬开山》、《搬土地》、《起都头》等傩戏达10余类20余个剧目,家传及师传傩坛达60多个,其中最大的家族傩戏从业人数达60余人,不仅是在地域分布上坛班最为集中,现存傩戏、傩仪也更为典型。这种傩戏的主要特色是:以先秦“兵主”蚩尤为傩祖,以当地“地主”与家族“家主”为享祭主神,以祭祀“家主”“地主”的傩仪“唱太公”为主要叙事场景,以巫傩艺师(俗称师公)为主要演员,以家居堂屋为舞台,以傩面为主、辅之以法器与日常生产生活器具为道具,以祖先的物质和人口两大主要生产活动为内容,以方言与民歌并辅之以肢体语言为表达工具,“祖先、傩神、师公”三位一体的叙事手段,自编自演,以表达民众“祭祖祈福”的心理诉求。
2007年中国·冷水江首届梅山傩文化艺术节《穿坛》剧照
冷水江是国务院批准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基地成立10年来,工作人员利用有限的保护经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对“梅山傩戏”做了大量的抢救整理与推广工作。2007年9月,即奉调组队晋京参与“2007中日文化交流会”开幕式演出;此后又多次赴省级部门组织的演出,2011年还应邀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做为期一周的访问演出,2012年5月被中央电视台7套《乡土》栏目以《乡村戏班》专题推介。2011年,“梅山傩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确定了苏立文等国家与省、市3级“梅山傩戏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基地学人李新吾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做了《一个新傩神的诞生》专题讲座;基地参与湖南省民协与美国哈佛大学的合作项目《湖南民间传统文化调查》,对国家级传承人苏立文傩坛的“唱太公”傩仪和《搬锯匠》等4个保留剧目,做了实景演出的文本和影视数据记录,其中文本收入即将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傩戏剧本集成—上梅山傩戏》卷;同时协助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完成了对其全部剧目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拍摄了《传承实践片》、《教学片》、《口述片》共15集。近5年内,还在大陆与港台出版了4种5册约300万字的调研成果专著,即《梅山蚩尤-南楚根脉,湖湘精魂》(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梅山巫傩手诀》(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家主与地主》(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5),《师道合一:湘中梅山杨源张坛的科仪与传承》(上、下卷,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15)。2014年3月开始,基地应邀协助母体县——新化县组织了“全县梅山傩戏汇演”,并于2015年成功促成了新化县成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第八个“傩文化研究基地”,2016年7月成功举办了“中国湖南(新化)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应邀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表演梅山傩戏《搬土地》剧照
本书为《中国傩戏学文献资料丛编》之《近现代报刊卷》,搜集、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中文报刊中的傩戏新闻报道及学术文章,为傩之考辨、傩戏发展生态、中外傩文化交流等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史料。
2025-01-11